C5BF08CE-2463-99A6-D297-B0EF787A9852  

原文出處   XinMedia

http://solomo.xinmedia.com/classic/101711-201611230940?utm_source=xinclassicalfb&utm_medium=fbpost&utm_campaign=xinmedia

肩上大提琴的聲音比體型較大的大提琴要安静一些。有時候大型樂器會因為空間的迴音而使聲音變強,導致低音聲部變得模糊、不清楚,肩上高音大提琴則會保持純脆、清晰和透亮的音色。義大利和德國的相關文獻都顯示,肩上维奥爾琴和大提琴是同一種樂器的不同名稱,按J.Adlung的说法,至少在西元1758前,肩上维奥爾琴和大提琴的定位、稱呼在德国是等同的。依G.Kastner的说法,肩上大提琴在1837年的法國仍為人所知:“我們可以假設肩上中提琴與我們現在的大提琴近似,因為現在還能發現一些鄉村音樂家用一根帶子把大提琴掛在右肩上演奏……”(《樂器概論》)

 

在1708年巴赫在威瑪宫廷任職時,瓦爾特(J.G.Walther)已經在此就職,他曾對大提琴下過定義:〝大提琴是一種義大利的低音樂器……演奏時像小提琴一樣,也就是說演奏時部分重量是由左手支撐的……”(《音樂創作的規則》, 1708)。

在17世紀時,歐洲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低音樂器,形狀不同、音域不同更沒有〝標準〞的製作模式,如果要用現在對樂器總類的劃分來歸類,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歷經樂器製作、作曲家、樂派的演進,樂器的演奏方式、編制、需求也隨之改變,我們也不小心遺失了樂器進化過程的階段,或因選擇、淘汰而忘記了某些美好,而肩上大提琴就是其中之一。

在巴洛克時期前後,〝大提琴〞至少有三種形式存在:肩上大提琴、背帶式直立琴與夾在腿間的直立琴。而肩上大提琴只有少數狀況良好的琴流傳下來,目前較容易見到的一把在Brussels 音樂博物館,另一把則收在Leipzig 樂器博物館,相較古大提琴更為稀有。在許多歷史資料佐證下,證明了我們現在演奏形式的大提琴,是18世纪在義大利被廣泛使用,之後才逐漸普及到歐洲各國。除了上文的引用,還有不少歷史文獻留下了肩上大提琴在巴洛克時期活躍度的線索,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巴洛克時期所稱的「大提琴」是〝完全〞膝上演奏?還是擁有多種選擇?亦或者肩上大提琴才是主宰了巴洛克時期的低音絃樂器呢?

很幸運的,提琴演奏家Sigiswald Kuijken在投身於對肩上大提琴的考證下,提出了許多巴洛克時期的大提琴的樂器、演奏的看法,並於2003年以Brussels 音樂博物館的肩上大提琴作為樣本,委託製琴師製作出了肩上大提琴,並致力鑽研、演奏肩上大提琴於巴洛克時期曲目,使肩上大提琴再度躍上世界舞台,讓更多人認識。相信這對巴洛克時期的大提琴器樂曲詮釋上,會有不同的看法與火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