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茲 (Pierre Boulez, 1925-2016, 法)
布雷茲為法國重要作曲家之一。
1925年3月26出生於法國,自小對音樂與數學流露高度興趣,並加入天主教學校的合唱團,喜歡彈鋼琴;
青少年曾加入里昂大學學習高等數學。1942年前往巴黎,放棄理工學院,選擇巴黎高等音樂院,
作曲師事梅湘、握拉布格(Andree Vaurabourg, 1894-1980)等人。和聲班的老師亦為梅湘,於1945年得到第一大獎。
但對於巴黎音樂院較為保守的課程感到失望,因此私下與渥拉布格學習對位法。
布雷茲認為作曲是對美學進行探究的形式,並建立在嚴格的規則與邏輯上,
這讓他深刻了解非調性的必要,受到梅湘的影響,對系列主義充滿興趣,並運用於自己的系列作品中。
除了系列主義,還學習梅湘、德布西音樂中的節奏與音色;史特拉汶斯基、尋貝格作品中的表現主義特徵。
於1946年由奧乃格推薦進入巴黎馬里尼歌劇院,擔任巴羅-雷諾歌劇團的音樂指導與指揮。
藉著《水之陽》與《鋼琴奏鳴曲第二號》的發表,使布雷茲開始備受矚目。
1954年瑜馬禮儀歌劇院巴羅-雷諾團的協助之下創立「音樂領域」,在巴黎定期舉辦現代作品發表會,
介紹表現樂派作曲家等人之作品,因而展開指揮生涯。
除指揮年輕作曲家的作品外,亦指揮自己的作品,如《無主之槌》。
1958-1962年,創作量略微減少,1963年於美國哈佛大學擔任講座與瑞士巴賽爾音樂學院作曲教授一職,
1976年創立「當代室內樂集」,並於「音樂與聲學協調研究中心」擔任總監,
致力於當代音樂之研究與創作。終其一生致力於現代音樂的創作與推廣,
創作橫跨序列音樂、機遇音樂與電子音樂。於2016年1月6日辭世,享年九十歲。
序列音樂作曲手法源於十二音列主義,將一個八度十二個音視為同等重要,
在這12個音階出現以前不能反覆,但可以同音異名或以不同八度呈現。
梅湘開啟全體系列化之先驅,是將音樂的一些參數(一個或幾個高音、力度、時值、音色、節奏等)
按照一定的數學排列組合,稱為一種序列,
然後這些編排序列或編排序列的變化形式在全曲中重複。
【作品欣賞】
《結構》〈一〉(Structures I, 1951-1952)-雙鋼琴;屬於完全序列主義,
不僅音高、甚至時值、力度、音色都成為排列的參數。
《結構》〈二〉(Structures II, 1956-1961)-雙鋼琴;採機運音樂手法
《無主之槌》-位女低音與室內樂。共遊九首曲子構成,室內樂分別為中音長笛、馬林巴木琴、震音鐵琴、打擊、吉他與中提琴。
全曲詩文來自夏爾(Rene Char, 1907-1988)的三首詩作,樂曲具有層次並附邏輯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