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習慣問:老師xxx這種要怎麼彈(拉or 吹請自行套入)可以像你一樣?
好像期待可以聽到一個明確的模式,一套入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其實,答案通常只會是 -- 用心去練,用耳朵聽。
在這個世代,太多的速成學習,太多的公式化學習,好像把所有一切的內容,
變成一種公式,你就這樣那樣,就可以變成這樣這樣。
許多人都已經習慣這種速食學習法,想要快,想要簡單,想要方便,想要速成。
但技術這種東西,真的可以速成嗎?
如果技術這種東西,可以速成,而且可以又快又好,那些大師們不就通通要告退隱居了?這世上也就不會有什麼『大師級』、『國寶級』這種人物存在了吧!
音色怎麼練?音準怎麼練?音樂性怎麼練?
這些問題相同的重點是『你有沒有在聽?』
有聽,那是上哪聽?怎麼聽?聽什麼?
好的音色在哪裡?好的音樂在哪裡?
Youtube?kkbox?
你是怎麼樣去聽音樂的呢?
現代很多人都不上音樂廳聽音樂會,覺得在家聽Youtube也一樣,
但,影片經過了錄影、輸出、上傳、壓縮…等等,再經由不同等級、不同音質、不同品質的喇叭播出,經過這麼多的程序後,原音還剩下多少?
你所要聽的不只是正確的音,
音樂廳現場空氣中與音樂交織的音場,那彷彿嘆息般的微弱殘響,
音樂有他的溫度,感受旋律從你身邊飄過,
是活的、是立體的、是有溫度的,在音樂廳,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你累積多少這樣的經驗資料庫呢?
常聽到長輩們說,現代的小孩越來越挑嘴,而小孩很懂的吃,那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培養他。
想想我們都是怎麼的在訓練我們的味覺?
有新出什麼好吃的就排隊去吃,現在流行什麼就去吃一下,
報導的排隊美食,新奇美食,然後我們就被誘惑著去嘗鮮,
我們是這樣子不知不覺、不經意的在訓練我們的味覺,
但我們有這樣去訓練我們的耳朵嗎?
有好的音樂,有大師的現場原音演出,你有去聽過嗎?
大師的音色是怎樣的感覺?他怎麼樣處理一個樂句?
大師音樂是怎麼傳達出來的?
你聽了嗎?
想要有好的音色,首先也得有「好音色」的概念吧?
例如最近很夯的胖老爹的炸雞,你覺得好吃還是不好吃?
如果你覺得不好吃,那是用什麼判斷這個東西不好吃?
不也是用過往的經驗,因為曾經吃過更好吃的,所以可以有所依據,有所比較,因為腦袋裡對於味道有很多的經驗值可以去分析。
如果一個廚師,做他的料理,對味覺沒有概念,沒有什麼經驗,那他呈現出來的東西,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電影『世界第一麥方』裡,吳寶春師父從零到世界第一的過程,好吃的麵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就是不斷的做,不斷的試,不斷的吃,不斷的練習,最後做出最好吃的麵包。
相同的道理,你的腦袋對於好音樂的經驗是什麼?對於好的音色概念有多少?
今天我們是一個製造音樂聲音的人,要怎麼去演奏出好聽的聲音,除了不斷練習,同時也需要對聲音有很廣的資料庫,如果只是照著譜,一顆一顆的照著演奏,好的音色是零,正確的的音準也是零,那演奏出來的音樂又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連好的音樂都不聽,不努力累積『好音色資料庫』,那你的音樂經驗說穿了就是一句話---「鬧飢荒」!
電影總舖師裡面的憨人師說過一句話:沒有古早心,怎麼做出古早味?
你對好的聲音概念跟經驗是如此的空,你整個人都在鬧飢荒,要怎麼演奏出好的音樂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