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 美)

cage  

「二次世界大戰後最重要的前衛作曲家之一,受過它文字創作、音樂作品影響的作曲家,遍及世界,而且它比任何的美國作曲家,對二十世紀音樂更具影響力」

 

Cage對現代音樂引起重大革新,重大的音樂概念啟發了當代許多重要藝術家,他被認為是美國最好的作曲家之一,他對於現代音樂的貢獻並非技法上的突破,而是他對音樂本質與理論上的新看法,以下將從他各個時期的成長與發展來介紹。

 

一、1912-1942學習時期

1912誕生於美國洛杉磯,從小跟隨親戚學習鋼琴。1928年進入波姆納大學Pomona College)就讀,但Cage對於正規學習並不滿足,他認為到歐洲旅遊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因此於1930年離開波姆納大學,到歐洲接觸各種藝術。1931年回到洛杉磯向Richard Buhling學習作曲,他是凱基所接觸到的第一位專業音樂家,他對Cage的作品提出很多建議,讓凱基將重心放在音樂上,經由Buhling的介紹,Cage認識了柯維爾,並跟隨他學習非西方的音樂以及民謠。後來因凱基的創作興趣傾向於半音對位,接著又跟隨荀貝格一起工作和學習,因此他早期的創作以十二音列手法為主。 1935年他接觸到電影配樂者Oskar Fischinger1900-1967),開始研究不尋常的聲音,也開始研究鋼琴內部構造。1938年,在西雅圖柯尼西學校擔任舞蹈伴奏及教職,並遇見舞蹈家Merce Cunnungham1919-2009),跟他維持了長久的合作關係,Cage大多數預置鋼琴作品也都寫給Cunnungham的舞團。在此校任教期間,他的作品包含許多外來素材。

 

二、1942-1954現代與東方素材影響

      1942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打擊音樂會,雖反應不佳,但他仍不斷嘗試在打擊樂中加入竹子、硬幣、橡膠等,來製造新聲音,也導致預置鋼琴在此時期發展。1946年,Cage遇到印度音樂家Gita Sarabhai,他教導Cage很多印度哲學思想,使他對亞洲美學和精神產生喜好,並將印度美學的想法運用在作品中,例如:為預置鋼琴所寫的《奏鳴曲與間奏曲》中就有印度美學的證據。1949年與妻子離婚後,他開始在情感上做自我反省,此時期的作品標題都具有情感象徵,例如預置鋼琴作品《危險之夜》(The Perilous Night)便是表達他心中的孤獨與恐懼。1950年,他對亞洲美學的興趣從印度轉為日本,從印度理論轉往禪佛文化,他開始在師活和作品中培養寂靜的美學和精神,發展出「寂靜美學」的概念,也因此在1953年寫下最知名的寂靜作品《四分三十三秒》,而成為最有爭議的作曲家,但這部作品卻是凱基認為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首。

 

三、1954-1970發現「機遇」

        1954年,Stony Point居住,出版第一本書《寂靜》Silence)。同年他和鋼琴家圖德(David Tudor)計畫歐洲巡演,並透過不列茲到多腦爾辛根音樂節(Donaueschinger Musiktage)演出凱基的作品,但是結果不如預期,甚至受到排斥。1958年在紐約舉辦「二十五周年回顧音樂會」,獲得讚賞,也使凱基開始了他的視覺藝術家事業。1967年出版第二部著作《始於星期一的一年》(A Year from Monday),內容提到他對音樂越來越沒有興趣,後來更因為對於薩替的尊敬,他寫作《廉價模仿》(Cheap Imitation),重回活躍的作曲家,在此時期它也寫作很多給不同媒介演奏的作品。

 

四、1970-1992後期生活

        1981年開始用彈性的時間間隔創作,也就是說可以在他給予的時間內自由開始和自由結束。1987年,大量創作數字作品,如果遇到同樣數量的則用上標的方式來命名,例如:作品TwoTwo21992年逝世於紐約。

 

Cage對於非西洋傳統的音階以及盡可能避免重複音的半音作曲法有強烈的興趣,他便以此開展他的創作,然後是以固定節奏模式或音列的麵段來創作的時期,這時候他也寫作舞蹈、影片以及戲劇音樂。Cage的音樂發展途徑在於節奏而不在於音高,因而放棄荀白克十二音列的創作手法(雖然他有跟他學習過)。隨後的十五年,他致力於以時間的整體結構,也就是絕對的而不適相對的時間,作為音樂上基本形式的結構要素,他曾說:「我設計了一種以時間長短而不是音符長短為基礎的節奏結構」。1937年,在一場探討未來音樂的演講中,他預言以噪音作為材料來製作音樂,這種創作傾向將會持續增強,直到最後,可能會發展出一種由電子樂器來演出的音樂,這樣子的音樂使所有可以聽到的聲音都可適用於音樂上。

 

重要作品介紹

 

早期學生作品1932-1936:以十二音列/音組為主要創作技法

Composition for 3 voice for three unspecified instrument, 1934

 

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1937-1951:Cage對於打擊樂的研究,促成他於1938年發明所謂的預製鋼琴或加料鋼琴,意思是添加的東西,像是鋼琴琴弦上鑲嵌螺絲起子、螺絲釘、橡皮、金屬片…等,因此而完全改變鋼琴琴弦的聲音,實際上這種加料鋼琴就是一種由一位演奏者所控制的打擊樂合奏。

Cage:將整個打擊樂團的演奏交給一位鋼琴手,當你可以在鋼琴裡面動一些手腳、你的鍵盤樂器就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PreparedPianol  預置鋼琴

Mysterious Adventure , 1945

此曲完成於1945年,寫給Merce Cunnungham所編製的舞蹈,鋼琴的預置程度為中等,總共使用了27個音符,共分為五個段落,曲長共八分鐘,是鋼琴預置作品。

 

TV Köln, 1958

鋼琴獨奏曲,為不確定性的音樂作品。譜上有四個譜表,這些譜表布是用來告知音高,而是告知如何布局一種音樂事件,如:I(在鋼琴的內部彈奏);O(在鋼琴的外部彈奏);K(在鋼琴鍵盤上彈奏、數字代表要彈奏幾個音);A(輔助的聲音),每個系統的長度都是一樣的,彈奏的第一個音和音符在譜表上的位置有關連,除了上列所述,其餘都沒有確定的指定。

        這是一首典型的「因由表演狀況而呈現」的曲子,而非一班的藝術作品。這種演奏精神是Cage所倡導的,因為每位演出者對譜中的記號都有著不同的詮釋。這也代表演奏者可以不被譜上的音符和標記給限制住,而藉由譜例所給的指令,提供方向和靈感,來自由發揮自己所想表現出來的音樂。

 

 

機遇音樂1951-1959:

1940年因與Gita Sarabhai學習東方哲學,並在哥倫比亞大學與鈴木大拙Daisetz T. Suzuki)學習佛學禪宗,於1950年開始研讀易經,並開始運用易經的方法作曲。

 

Music of Changes- for piano, 1951

這首曲子是題獻給好David Tudor的。在作品中,Cage所採用的控制方式是一項重要的突破。首先它將速度、力度、發聲、休息、長度以及反覆等五大要素模仿易經中的六十四卦,製造五組圖表,圖表中包含了各種該要素的可能性。其次,他模仿易經中沾譜的方法,使銅板的投擲以及所產生正反面不同組合的結果,決定每一個音的速度、力度、發生或休息、長度以及反覆等五項性質,並錄下轉化為音符。以此類推,推演至下一個音符。

 

4’33’’- for any instrument or combination og instruments

推翻了傳統上有聲與無聲的區別,Cage指出在正常的情況下,不可能有完全無聲的狀況,我們所認為的寂靜無聲,事實上仍有許多飄盪的聲音混合,因此有聲與無聲的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音樂是由有計畫的聲音所組成,而寂靜則由沒有計畫的聲音組成。禪宗哲學的影響下,認為結構不應放在作品,而是由演奏的自己領悟,因此沒有理解的問題,但有覺醒的可能。這首曲子發表後,許多人說這是一種譁眾取寵的舉動,Cage反駁「我向來不會去作只為了引起震驚的事情,可是我發覺我已經完成了我必須作的事情,而且偶爾在良心一番掙扎後,縱使它影響的行為顯然已經超越藝術的界線。

4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