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荀貝格(A. Schoenberg, 1874-1951,奧)

生卒年schonberg  

      出生於維也納的猶太家庭,於1941年成為美國公民。八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十歲嘗試改編不同編制的曲子,雖然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逝,因此身為家中長子的荀貝格,年少便離開學校生活,在一家私人銀行工作,扛起家計,但這段時間仍不忘自學音樂。

 

       隨後他加入一個業餘樂團,結識當時的指揮澤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 1871-1942),兩人由於年齡相仿、對音樂的看法相近,因此快速成為好友,他教導荀貝格正統的音樂教育並協助公開發表荀貝格於1897年所創作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對於荀貝格早期音樂的發展影響深遠。

 

        1895年銀行倒閉,荀貝格下定決心投入音樂領域,並於1901年與澤姆林斯基的妹妹瑪蒂爾德(Mathilde Schoenberg, 1877-1923)結婚,短暫移居至柏林,育有三位子女。在柏林期間,荀貝格認識理查史特勞斯(Rechard Strauss, 1864-1949)與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荀貝格向他們介紹自己的作品,如交響詩《貝利亞與梅莉桑》,獲得史特勞斯的賞識,引薦他榮獲德國音樂協會李斯特獎,並幫她安排音樂院的教職工作。

 

        1903年,荀貝格返回維也納,因作品《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 Op.4, 1899)的演出,而認識馬勒。馬勒給予荀貝格許多支持與鼓勵,並無私的提攜他,介紹許多學生給他,其中魏本(Anton Webern, 1883-1945)與貝爾格(Alban Berg, 1885-1935)與荀貝格形成後來的第二維也納樂派。 

 

        除了作曲,荀貝格在其他領域上也有發展,他於1907年開始學習繪畫,故此時期的樂風深受當代表現主義影響,並結識畫家康丁斯基。於1910年著手寫作音樂理論專書《和聲理論》,提升他在音樂教育的地位。1912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迫停止新音樂創作以及音樂院的教學工作,直到1917年才再度開展教職,並創立作曲家協會,此協會定期舉辦現代音樂會,以演奏經典的現代音樂為主。1920年寫了幾首鋼琴曲以及室內樂,這些月曲片段之後出現在《五首鋼琴作品》(Five Piano Piece, Op.23, 1923),十二音列理論的雛型在此醞釀。 

          

        1923年他的第一任妻子病逝,次年荀貝格結識小他二十四歲的葛楚德(Gertrud Kolisch, 1898-1967),並於五十歲生日不久後再婚。1925年受「國際作曲家協會」(ISCM)的邀請,在音樂節中指揮演出《小夜曲》(Serenade, Op.24, 1923)大獲好評,此時,他已受到樂界矚目,其學生亦備受到重視。

 

        由於20年代在歐洲有反猶太主義,荀貝格因此被迫辭去音樂院的教職,後來他決定離開歐洲前往美國,直到死亡前都未曾回到歐洲。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與歐洲的親友們恢復聯繫,他的作品再次於歐洲重要的音樂節上演出,並且被許多音樂院積極地邀請擔任教職,但皆被荀貝格拒絕。他始終不願回去曾將他排除在外的歐洲音樂界,而選擇留居美國繼續創作,直至1951731日,逝世於美國洛杉磯。

 

 

                荀貝格的朋友們                                                                                  新維也納樂派              

朋友schonberg                                     學生schonberg

 

 

創作歷程

作品年代schonberg  

 

一、1900-1908調性(後浪漫)時期

 

此時期受後浪漫音樂影響,和聲越趨大膽,但音樂仍屬調性音樂的範疇中。

行事風格受到布拉姆斯的發展主題影響,注重結構統一,如:

● 《第一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1, Op.7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

● 大型清唱劇《固爾城堡之歌》(Gurrelieder, 1900-1901   

● 交響詩《貝莉亞與梅莉桑》(Pelleas und Melisande, 1902-1903  

● 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 Op.4, 1899

 

 

二、1908-1921無調性時期

在此時期,樂曲並無一個主要的調中心,並將同一個旋律給不同樂器輪流演奏,促使音色的多樣性,此手法可稱為音樂色澤旋律(Klangfarbenmelodie)。此時期受到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影響,用強烈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因此強弱記號使用頻繁,於配器上則是使用特殊的聲響以及延伸技巧的運用。重要作品有:《三首鋼琴小品》(Three Piano Piece, Op.11)、《五首管弦樂作品》(Five Orchestra Piece, Op.16)、小型歌劇《期待》(Erwartung, 1909)、聲樂室內樂《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 1912)。

 

三、1921-1936十二音列時期

以十二音列為主要創作技法。在無調性時期作品大多以聲樂為主,此時期則再次回到器樂的創作。創作時,作品動機與主題被大量發展,使用調性音樂的形式以及古典浪漫時期的曲式,但音高的組合與排列以十二音列為主。種要作品有:《鋼琴組曲》(Piano Suite, Op.25, 1921-1923)。

 

四、1930-1940後期調性音樂時期

在移居美國後,荀貝格開始嘗試回到調性音樂,改編巴洛克時期的作品。

 

重要作品介紹

《昇華之夜》

          又稱為《淨夜》原是以弦樂六重奏的形式寫成,後來才改成弦樂團的版本。荀貝格於1899年根據戴美爾(Richard Dehmel 1863-1920)的詩集《女人與世界》(1896年出版)中的〈昇華之夜〉的長詩寫成的標題音樂。此曲充滿典型的浪漫主義色彩,曲中以不同的主導動機代表不同的意念。

樂曲描述一對男女,在月光下漫步。突然,女人向男人說她懷孕了,但孩子卻不是他的,男人並沒有因此拋棄她,反倒告訴她,她將愛她與孩子如己出。如此極具張力的故事情節,也反映在音樂上。旋律極為優美感人、高潮迭起,以音樂表達出罪行的痛苦、以及相互了解與寬恕的崇高。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由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所演出的《昇華之夜》弦樂團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7a36rTZdX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