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著她在台上微笑彈琴的樣子,想起兩個月前,我第一次聽到她彈的如機器人般的蕭邦。

常有人問我,一個小時的鋼琴課到底該上些什麼內容?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學生而異,但肯定不會只有彈琴這件事。

她是標準的「從小學鋼琴,長大為了學業暫停」的學生,基本技巧有、會看譜、程度不差,也願意練習,看似具備了一切乖學生的條件,但她的音樂就是少了些什麼。說少了靈魂、感覺或者評審最愛用的「音樂性」,好像對,但又有點抽象...我想,應該是少了對音樂最根本的理解。

對音樂最根本的理解?

每首曲子的呈現,除了作曲家的原意外,也包含來自於演奏家對於樂曲的理解與再詮釋。每部作品都歷經了多少內心的深層思考與糾結、時代的影響以及自我意識的追尋,才得以經過時間的淬鍊被保存至今。

我們需要閱讀史料,來理解每個時代的音樂特色與音樂家的風格(絕對不是只有聽音樂家的八卦);我們需要了解樂理(或創作理論)來透析樂曲的架構與絃外之音;我們需要具備音樂的基礎訓練來輔佐我們克服練習過程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以上都是須具備的基本條件。這些能力的訓練絕非分開學習,而是根據每首曲子,做全面性的探討與理解。

除了上述這些硬底子的功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想像力!

「想像力就像是點燃蠟燭的火柴」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遇過「書呆子」? 功課很好、行為端正、安靜嫻熟,老師說ㄧ是ㄧ,不敢有二,很乖功課很好但卻有點不受人歡迎,這麼說不是要批評,因為我就曾經是一個被討厭的書呆子。書呆子很乖,但有時會有點像木頭人;技巧不錯,該懂的都懂,BUT ~還是彈不出有感覺的音樂,這一切都是因為欠缺想像力。真的沒有想像力嗎?不,只是想像力被壓抑了!

"想像",可以使我們更深的沈浸在音樂之中,讓音樂有表現的依據。因此我們需要盡力引導學生,挖掘並誘發他那埋藏在深處的璀璨世界。每個音樂的細節,都是想像的觸發點,就像火柴點燃原本靜置的美麗蠟燭,瞬間燃燒出耀眼的光芒,而不再只是靜默存放在一旁的角落。

看著台上的她,彈著蕭邦圓舞曲,我們跳舞轉圈的畫面不斷浮上眼前。兩個月前,她的貝多芬、蕭邦和卡巴列夫司基還是同窗好友,如今不但聽的出時代與風格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個享受音樂,享受自我,而不再是無意識動著手指的機器鋼琴家。

你知道我們鋼琴課都上些什麼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