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和聲?」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到我開始教和聲後,才開始思考。當然這樣感謝我的學生們,

在課堂上露出很無聊但又不得不學的表情,才讓我開始思索這個不知道答案在哪裡的問題。

   剛開始指導和聲的時候,我總是會被學生驚人的記憶力給嚇到,一堆規則倒背如流,

好像這些規則都被寫成一種程式早就深根在腦袋裡。但讓我感到訝異的是,當你問他們為什麼規則是這樣的時候,

他們會回答:「老師說要背的」;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瞬間牽制我的神腦經,

我:「那為什麼說要背?」

學生:「因為會考」

我:「那因為會考,不就更應該要弄懂為什麼嗎?」

學生:「反正只會考和聲題,又不會考為什麼,背就對了」

我棄械投降...。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點吧!回想起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曾經度過這麼樣一個「只背規則不求為何」的階段,

直到開始分析曲子,開始教學生後,才慢慢去理出每一項規則背後的道理,一連串關於音樂到底發生什麼事的問題。

如宇宙般浩瀚的音樂世界,豈是一些規則即可說明完畢,但追根究柢,它還是有核心的概念,

然後像是一個細胞,不斷的繁衍、生長、死亡、再繁衍,如此不斷地循環而造就今天多元面貌的音樂世界。

 

我們要學的不是那複雜的規則,而是最核心、最簡單的概念。

 

 音樂從單旋律開始,因為希望不要一直保持如此單調的進行,而衍生出以相同的曲調,

但相差四、五度的音程所構成的曲調來演唱,進而發展出同向、斜向

、反向、混合或者加花各種模式;後來甚至出現了三度與六度,而這就是和弦最初的雛形,

也因為這樣,發展出了三和弦、終止式、屬和弦,到後來的和聲外音與七和弦。

 

在巴洛克時期,數字低音盛行,此時,擁有較常使用、較固定的和聲進行模式,

在這樣的進行模式下,作曲家可作變化,但仍不脫離基本的框架。到了浪漫時期,

變化越來越多,出現許多和聲外音,甚至對於一些不諧和的音也不在硬性的要立刻解決,

慢慢的,調性的感覺越來越薄弱,一步步走向無調、或非調的音樂。

 

在現代時期,許多傳統的和聲規則被打破了,因為現代作曲家希望追求更新的音樂聲響,

出現了併置和弦、平行和弦、音組、音列等等,新聲音的規則,雖然他們打破了既定的規則,

但若沒有這些傳統,何來的突破?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

 

所以說,不懂的經典,何能談論創新呢?

一個學習音樂的人,我們到底是在學習什麼樣的音樂?是每天的基本練習,

還是那些經典名曲的一再反覆練習?

我覺得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些音樂的源頭。

 

你吃臭豆腐,不能不知道它是由豆腐發酵而成;

你喝優若乳,不能不知道它是乳酸菌發酵而成;

你吃米血糕,不能不知道它是由雞的血跟米攪和而成;

諸如此類,我們的生命所經歷學習的一切,

不能只是空泛的認知,而是須深刻的體驗。

 

演奏音樂,你除了練習技巧、讀讀樂曲解說、查查作曲家生平,聽聽經典錄音,

你還會作些什麼功課?

 

別忘了,音樂的本質,那衍生出千變萬化、多采多姿的音樂的核心,

曲式、和聲、音樂史等,所有你討厭的科目,

不是,是所有主修課以外的課,都是在教你探討音樂是什麼?音樂到底發生什麼事?

這些都是在幫助你,不管在欣賞或彈奏音樂時,更能深刻的理解並詮釋,

而非空泛、隨意地搖頭晃腦、膚淺的再接觸音樂。

 

當你深刻理解這些事情時,你還在怕規則背不起來,寫不出來嗎?

 

知之其难,行之不易。要打破長期累積下來,對於規則背誦的迷思,

還需要點時間與勇氣,我也仍在學習中,希望我和我的寶貝學生們,能拋開不知所云的規則,一起探索這奧妙的音樂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