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法)

24_messiaen  

        1908年出生於法國南部的亞維農(Avignon),父親皮耶(Pierre Messiaen是英國文學教授與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母親則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詩人─西勒(Cecile Sauvage),在等待梅湘出生時,寫了一本詩集《萌苞中的生靈》。1914年,因父親被徵召入伍,因此將家人安頓逾法國東南部緊鄰普羅旺斯多非內省的大城─格勒諾柏(Grenoble),在母親的教育薰陶與群山的包圍下,奠定了梅湘醫生成為愛好自然、尋找鳥鳴的藝術家性格。

 

        1916年,梅湘開始隨夏冬爾(Mlle Chardon)學習鋼琴並嘗試作曲。1918年,舉家遷往南特(Nantes),與基邦(Jehan de Gibon)學習和聲,他贈與梅湘一本德布西的《佩利亞與梅利桑》總譜,梅湘在閱讀之後便立志要成為一位作曲家。1919年,梅湘定居巴黎,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師事杜卡。梅湘對於杜卡十分崇拜,特別是杜卡的歌劇《阿里安納與藍鬍子》他認為自己繁複多彩的管弦樂作品主要是承續自德布西與杜卡。

 

        1927年,在杜卡的建議下創作出版第一部作品《八首前奏曲》。之後並任教於巴黎師範音樂院和聖歌學校,以及巴黎剩三位一體教堂的管風琴師。1935年創作了管風琴曲《主的誕生》(La Nativitie du seigneur),這是梅湘第一部大型管風琴作品,並於此曲開始大量使用印度節奏以豐富其節奏語言並於樂曲序言中,首次皆是日後即將發展的音樂語言之片段。1936年,梅湘與若利維(A. Jolivet)、勒修爾(D. Lesur)以及波德里耶(Y Baudrier)組成「青年法蘭西」,主要是反對由米堯等人組成的「法國六人組」。在音樂上追求重新賦予音樂以人性內涵、回歸到人的情感為訴求。但之後組織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梅湘奉召入伍,但仍不段創作,隔年五月成為德軍的戰俘,在期間,以收容所中僅有的樂器(鋼琴、小提琴、單簧管、大提琴)創作,完成了著名的四重奏《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1941年重返巴黎,創作數量增多,並任教於巴黎音樂院,教授出許多重要的作曲家,如:布列茲、希納基斯(Iannis Xenakis)等人。1942年完成《我的音樂語言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成為後人研究梅湘音樂的重要指標。梅湘曾在Darmstadt音樂營中授課,以《時值與力度》此曲啟發後備對於音列主義的思考與作曲方向,但他並沒有大量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創作。

梅湘的創作素材包含「三種愛」:宗教、自然、人。其中,由於他對於鳥類有透析的研究與觀察,因而促成以鳥為題材的《鳥類圖誌》。

 

作曲手法

「不可逆行節奏」(Rythmes non rétrogradables

「有限移位調式」(Mode à transpositions limitées

 

重要作品

《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1940-1941

此曲創作於1940-1941,為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與鋼琴的室內樂。於德國Stalag的監獄廣場進行首演,使用監獄中破爛的老樂器。梅湘原先創作此曲布是為了討論末日或者透漏自己的想法,而只是單純地將聖經裡講述關於末日的事件再延伸探討,也將時間結束的概念重新定義就是它並不代表結束,而是永恆的開始。此曲的結構不但充滿音樂性、也有一種神祕的感覺。最初他是在德國的監牢裡,遇上了單簧管演奏家、小提與大提琴家,為他們三位完成了一段樂曲,演出的成功使他繼續將其他七個樂章完成,演奏給監獄裡四百名囚犯和獄卒聽。

 

《愛的交響曲》(Turangalila Symphony, 1946-48

寫此曲的靈感是來自當時梅湘暗戀他學生時所產生的,整首曲子他自己描述為愛的歌。此曲採用了印度、印尼和美國迪士尼的曲風,再加上印度節奏。龐大的樂團編制還包含了馬特農電顫琴,這種琴首次出現是在一九二八年,由Maurice Martenot發明,它被當作鍵盤樂器來演奏,並且負責製造滑音。

 

《黑鳥》(Le Merle Noir, 1951

樂曲就像真實的畫眉鳥在唱歌,唱出了數種不同的情緒,有情緒、展翅、急躁、飛翔等生動的描述。此首作品是受巴黎音樂院委託創作,為長笛主修→我創作的考試指定曲,技巧難度高,演奏效果頗為傳神,現已成為演奏家喜愛的長笛曲之一,1952年由Alphonse Leduc社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