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給替(Ligeti György Sándor, 1923-2006, 匈牙利(1967年入奧地利籍)

 LIGETI 大頭照  

李給替(Ligeti),1923年生於羅馬尼亞的索森馬東,現今已改名為地那維亞。1941~1943年,在克勞森堡(Klausenburg)音樂學校隨法朗克法爾卡斯(F.Farkas,1905)學習理論與作曲。戰後,1945~1949年,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隨法爾卡斯和瓦瑞斯(S. Varèse Veress,1907)攻讀理論與作曲。李給替是60年代非常活躍的作曲家,他於1961年完成了管絃樂曲「氣氛」(Atmospheres,因而奠定了「李給替風格」在現代樂壇的絕對地位。他於1965年完成了「安魂曲」(Requiem,更堅固地確定了他的「色澤音響」(Farbemelody)和「微分複音音樂」(Micropolyphony)的超然地位。 

1949年,匈牙利在史達林主義的獨裁統治下,李給替剛從學校畢業。其可創作的只是一些合唱或民謠。在此時音樂風格還是古典傳統式的,其早期較受到巴爾托克、史特拉汶斯基影響。一直到1956年,到科隆電子音樂中心研究以後,才逐漸發展出「音響色澤層面」與「微分複音音樂」的語法。1956年,政治上獲得短暫的開放,使得其有機會取得西方作曲家的樂譜語唱片,也第一次接觸到Schoenberg, Webern的作品。但好景不常,同年11月,由於政治關係,與外界的連結又再次中斷。

李給替在一九六年代因結識了史托克豪森,受史托克豪森的邀請到科隆電子電腦音樂實驗室嘗試電腦音樂,但李給替很快地便決定捨棄電腦音樂作為創作的媒介,但因為這段電子聲響的經驗,李給替雖然回歸到傳統的管絃樂樂器的創作與記譜法,卻致力於用傳統的樂器以微分音及極細微的管絃樂法呈現電子音樂的質感與聲響。他在一九六年代陸續發表了奠定他日後作曲家生涯的作品,其中一九六一年的《大氣》Atmosphères堪稱代表之作。      

        李給替曾說:「我並不喜歡具象或是標題性的音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反對暗示聯想的音樂。相反的,聲音和音樂的背景持續激起我對色彩一至性,以及可見的或甚至可嚐的形式的感覺。就另一方面而言,顏色形式、材料的特質甚至抽象的概念,不自覺的也激起我音樂的概念。」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他的作品中,出現許多如此超音樂的特色。

 

liget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