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克倫姆(George Crumb, 1929─, 美)  

       

   George Crumb by Co broerse     Crumb1929年出生美國西維吉尼亞州,他的父親演奏單簧管,母親則是演奏大提琴,在受到宗教音樂與父母親濃厚的音樂薰陶之下,七歲開始學習單簧管、九歲就可以單憑耳朵來彈奏鋼琴,十歲開始嘗試作曲,之後並經常與家人一起同台演出室內樂,並由在德國學習音樂的姊姊,買回許多樂譜讓Crumb得以在年輕的時候接觸大量的音樂。他早在十一歲就開始練習莫札特、布拉姆斯與德布西的風格寫作,並且在高中時期更加透露出對於創作的喜愛,期間完成兩首交響曲。1949年與Elizabeth May Brown結婚,之後生有一個女兒。

 

        Crumb的學習之路從喬治梅森(Mason)大學完成學士、伊利諾(Illinois)大學拿到碩士,並於1959年密西根州立大學,師事Ross Lee Finney學習,拿到音樂博士學位。一生獲獎無數,更是美國藝術與文學研究學院的成員。 Crumb是一位美國籍的現代古典音樂作曲家,他喜愛探索不尋常的音色、嘗試使用各種形式與符號來記譜,並且研發器樂和聲樂的延伸技巧。例如:《鯨魚之聲》。雖然不被視為是一位電子音樂作曲家,但他的作品經常會使用到擴音器,來加強音樂的聲量,例如:弦樂四重奏《黑天使》。

 

        他的作品無論是樂團曲目或是室內樂曲目都經常被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拿來演奏。聽眾對他的熱忱以及評論家對他的好評也是絡繹不絕。因為有靈敏的耳朵,使他對音色細微差別有傑出的處理,他的音樂也帶給聽眾令人回味的效果。作品中,充滿對比鮮明的音樂風格,參考範圍包含了西方傳統式的藝術音樂、聖詩和民間音樂以及非西方音樂。   Crumb是一位低調、溫和的作曲家,任教於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三十年之久,退休後仍不斷地在創作。如今,他仍然住在Pennsylvania的老家,他與太太已經在這同住了五十年。

 57560608  

作品分期

無論在哪一種藝術領域,個人獨特風格的形成與確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在Crumb的創作歷程當中,音樂風格部斷地發展、變化、創新,爾後回歸聲音本質,並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現,這是一位作曲家經歷了生活、蛻變了思想後不可磨滅的成長印記,他的創作時程可大約分為:少年、學院學習、風格形成以及成熟四個時期。

 

一、少年時期(1939-1946

        克倫姆11歲時,他的母親曾在房間裡發現一些類似莫札特風格的寫作手稿顯示出他在十歲時已經開始嘗試創作,在進入學院正式的音樂教育之前,作品風格大都以模仿莫札特、貝多芬、蕭邦與德布希為主。可惜這期間大多作品都以遺失或銷毀,只有一首以布拉姆斯風格譜寫的鋼琴三重奏保存下來。

        中學開始,克倫姆在學校管樂隊演奏單簧管,並積極參與學校管絃樂團舉辦的各項活動,此時他不斷地練習寫作,參加鋼琴課程。在校期間創作出兩首管弦樂編制的作品《詩篇》(Poem, 1946、《克西馬尼》(Gethsemane, 1947,並由當時的查理士敦交響樂團(Charleston Symphony)首演。此外克倫姆一些小型的歌曲與合唱作品也得到演出與觀摩演出的機會。

 

二、學院學習時期(1947-1962

除了在梅森學院學習之外,也協助一些音樂抄譜的工作,而這時期所寫的作品,在他本人的整理與認同下,只有《聲樂與鋼琴的三首早期歌曲》(Three Early Song, 1947日後有公開出版發表。 在伊利諾大學攻讀碩士期間完成的作品有為弦樂的《三重奏》(Trio, 1952、為中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Sonata, 1953,這兩首作品都深受亨德密特與巴爾托克的影響。

        1953年克倫姆到密西根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這段期間克倫姆陸續完成了許多作品但只有兩手得到本人認同可以公開:《無伴奏大提琴獨奏奏鳴曲》(Sonata for Cello Solo, 1955是題獻給他的母親,曲式類似巴洛克時期的組曲,作品架構以巴爾托克的對稱理念為原則,風格傾向新古典。另一首則是大型管弦樂團寫的《變奏曲》(Variazioni, 1959,此作為期博士論文之作品,包含一組十二音列主題,可見受到荀貝格與為本的影響,但仍沿襲傳統技法寫作,並不完全屬於系列音樂。

 

三、風格形成期(1963-1969

        這一時期克倫姆開始運用人聲,他從一位畢業同學那裡得知一本西班牙詩人費德里哥加西亞洛爾卡(Federico del Sagrado Corazon de Jesus Garcia Lorca, 1898-1936)的詩歌集,並且對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感動不已,重此他便十分熱衷於洛爾卡的作品。作品《歌曲、持續低音和死亡之反覆歌》(Song, Drones, and Refrains of death, 1968便是應用了洛卡爾的其中一首詩〈Casida of the Boy Wounded by the Water

洛卡爾  西班牙詩人費德里哥加西亞洛爾卡(Federico del Sagrado Corazon de Jesus Garcia Lorca, 1898-1936

        《夜晚音樂》(Night Music I, 1963為女高音、鋼琴、鋼片琴和兩位打擊者所寫,樂曲有七個樂章,以第四個樂章作為軸心的對稱關係,在使用洛爾卡的詩歌〈月亮升起〉(La Luna Asoma)製造美麗的月球形象與恐怖的地球形象已產生對比,並在第三樂章使用了環形記譜,曲中也出現不正規的演奏手法,例如:小提琴指板在鋼琴弦上的刮奏、人生吟誦時要喊叫與吹口哨,並且有鑼被敲擊後浸入水桶等等的聲響效果,都可以發現克倫姆在音色使用上的開發與細膩變化。隔年為小提琴與鋼琴的《四首夜曲,夜晚音樂II》(Four Nocturnes Night Music II, 1964也隨之完成。

        1965年至1969年相繼完成《牧歌I-IV》,是為洛爾卡的詩歌所作。《牧歌I》(Madrigals Books I, 1965為女高音、低音提琴、木琴的作品;《牧歌II》(Madrigals Books II, 1965為女高音、長笛、短笛、中音長笛、一位打擊樂者;《牧歌III》(Madrigals Books III, 1969為女高音、豎琴、一位打擊者;《牧歌IV》(Madrigals Books IV, 1969為女高音、長笛、短笛、中音長笛、豎琴、低音提琴和一位打擊樂者的作品。其中第一、二卷獻給俄國指揮家庫瑟維斯基(S. Koussevistaky, 1874-1951),第三、四卷獻給了聲樂家蘇德柏格(E. Suderburg)。

 1967年的《時間與河流的回音》(Echoes of time and river, 19671968年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ce)當時所有評審皆認為此作品是美國20世紀初以來所有管絃樂作品中最為出色的。

 

 

四、成熟期(1970-

        此時期克倫姆穩固了自己的音樂個性,1970年創作了電音弦樂四重奏《黑天使:來自黑暗世界的十三個意象》(Black Angel: 13 Images from the Dark Land, 1970,應用命理學原理,以質數713兩個數字設計出所有可以使用的音程組合,甚至將樂曲形式、節奏型態等都作了排列組合。樂曲中除了現代的電子音響,也引用古典旋律,例如舒伯特的《死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 for String Quartet, 1817)中的第二樂章。從此時期也對樂器的音色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使用弓擊弦、小提琴倒置、用弓在靠近琴軸的指板上拉奏、用弓在裝水的玻璃杯上演奏出大三和弦等等,將弦樂四重奏帶入另一個音響世界。

        同年克倫姆受到庫利哲基金會(Coolodge Foundation)委託創作《古老孩童之聲》(Ancient Voices of Children, 1970為女高音、同聲女高音、雙簧管、曼陀鈴、豎琴、電鋼琴與打擊樂的作品。此曲於華盛頓演出後,隨即受到熱烈迴響並且廣受好評,也於1971年贏得了國際作曲家大賽(International Rostrum of Composers ”UNESCO” Award, 1971)。此作品可觀察租作曲家對人生音響的探索程度,他要求聲樂演唱變化子音與母音喃喃發出呼高忽低的奇異音調,並伴隨鼻音與呼喊聲調,以及對著鋼琴內部所產生共鳴的多樣化演唱方式。

        1971年的兩首作品,為三個戴面具演奏者長笛、大提琴與鋼琴的《鯨魚之聲》(Vox Balaenae, 1971,以及為女高音、低音長笛或高音長笛、木笛、西塔琴與打擊樂的《永恆之光》(Lux Aeterna, 1971,此作品是取自傳統拉丁文寫作之安魂曲,並加入燈光效果的安排,除了演出時要依著音樂的氣氛在視覺效果上來參與,更要與舞蹈相結合演出。

        1972-1973年間,克倫姆著手於兩部一句黃道十二宮名稱寫作的《大宇宙》第一部與第二部(Makrokosmos, Volume I & II)。這兩部作品為擴音雙鋼琴的作品,各有12首,共計24首。克倫姆本人提到:「我所寫作的大宇宙,不論是在標題或寫作風格上,都反映出我對德布西與巴爾托克這兩位偉大音樂家的敬佩之意,在很自然的情況下,我也想嘗試作出以他們為範本所寫作的音樂。」特殊的是,兩部作品使用圖形記譜法。第三部大宇宙於1974年完成,樂器編制上還加上打擊樂,命名為《大宇宙III:夏天傍晚的音樂》(Makrokosmos, Volume III: Music for a Summer Evening, 1974,在打擊的部分使用了非洲長鼓、可發出雷聲的金屬片與古巴敲擊樂器顎骨。《大宇宙第四部:完美的力學》(Makrokosmos, Volume IV: Celestial Mechanics1979年完成,編制為四手聯彈的擴音鋼琴。1980年後克倫姆持續為鋼琴寫作獨奏曲與室內樂曲,並且有其他編制的作品。

 

演奏《鯨魚之聲》時,演奏者需要戴上面具。Crumb在創作此曲時,希望藉由音樂,提醒人類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

Vox balanae演出時的照片     

特殊的圖形記譜法

 弦樂四重奏《黑天使》  弦樂四重奏《黑天使》

 

mokro ii  《大宇宙: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ny's音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